“北溪1號”是俄羅斯通往歐洲最大的天然氣管道,9月3日,俄羅斯宣布“北溪1號”無限期關閉,引發市場對歐洲能源供應端的擔憂。
今年以來,天然氣供應短缺進一步推高歐洲能源價格,目前,歐洲的電價相較一年前已經上漲4~5倍。而能源、電力等價格大幅度飆升也引發歐元區高通脹風險,7月份,歐央行正式啟動加息,能源價格高漲和貨幣政策收緊加劇了歐洲經濟的衰退。此外,大幅抬升的生產成本引發歐洲冶煉企業減產預期發酵。
從盤面上看,市場在交易衰退和供應減產之間來回切換,隨著冬季的來臨,供應端的不確定性會加大能源價格的波動,從而改變有色金屬市場的供需結構。
2022年歐洲經濟大幅度下滑
當前,歐元區公布的8月份CPI初值達到9.1%,前值為8.9%,目前,不能確定通脹數據見頂。歐洲地區冬季臨近,能源斷供可能會導致能源、電力等價格繼續上升,通脹數據有再創歷史新高的風險。目前,市場預計歐洲央行9月份加息75個基點的可能性達到60%。如果接下來CPI數據再超預期,可能引發歐洲央行采取更強硬的貨幣政策。
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數據顯示,歐盟42%的進口天然氣來自俄羅斯,有8個成員國的進口比例超過總進口量的50%。如果俄羅斯停止向歐洲輸送天然氣,將導致歐洲多個國家的經濟嚴重衰退。此外,據IMF估算,天然氣斷供將拖累歐盟GDP約2個百分點。
高通脹和經濟放緩
帶來經濟前景黯淡
目前,歐洲貨幣緊縮政策不及美聯儲,歐洲“衰退式加息”難以避免,歐元兌換美元匯率持續走低。能源危機推升通脹,從而影響消費并拖累經濟。當前,歐洲通脹仍未到達高點,但經濟增長預期已大幅度下降,使得歐洲央行和英國央行等加息縮表力度不及美聯儲。筆者預計,未來,歐洲貨幣政策會受制于自身經濟原因,美德利差在短期內并不具備收窄基礎,歐元不會有大幅反彈動力。如果美元繼續保持強勢,大宗商品價格仍將會受到壓制。
從歐洲電力結構來看,近年來,化石燃料發電比例不斷下降,自2010年的近50%不斷下降至40%以下;同時,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不斷上升,至40%附近。然而低碳能源的革命不僅僅是對于發電及配電設備的改造,更依賴于能源的供應。
能源危機對供應端影響的程度
從鋅品種來看,根據歐洲地區每噸鋅消耗電量3700千瓦時計算,理論上冶煉鋅的電力成本從2021年初的150歐元/噸上升到2022年第一季度的850歐元/噸,整體上單噸電力成本大約上漲了5倍。
全球最大鋅冶煉企業之一Nyrstar從9月1日起關閉BUDEL鋅冶煉廠。而Nyrstar已在去年10月份將其在歐洲的3家鋅冶煉廠(荷蘭Budel、比利時的Balen以及法國的Auby)的產量削減了50%。其中,荷蘭地區BUDEL冶煉廠的產量占全球供應總量的2.1%左右。除去2021年10月份減產的50%,此次冶煉廠關閉對年內全球精煉鋅供應量影響相對有限,接下來需要關注是否有進一步關停項目。
從銅品種來看,歐洲地區除俄羅斯外,德國銅產量最高,西班牙、波蘭和比利時等國位居其后。2020年,俄羅斯生產102.81萬公噸精煉銅,德國精煉銅產量為65.62萬公噸。德國、波蘭的冶煉銅產量占歐洲冶煉銅總產量的比例約為32.5%。此外,西班牙和比利時精煉銅產量占比分別為11%和9%。
從鋁品種來看,回顧歐洲電解鋁廠歷次減產,多是由電力成本高企導致。比如,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,電解鋁價格下跌,引發歐洲電解鋁廠商減產;2012年部分歐洲國家對電價展開反補貼調查,導致電價上升,再次引發歐洲電解鋁減產。截至2020年,歐洲電解鋁冶煉能耗強度為15499千瓦時/噸,仍位列全球電解鋁成本曲線的高位。
結合今年歐洲各大鋁冶煉廠減產情況的統計,筆者預計,2022年歐洲電價始終維持在90歐元以上的高位,減產可能會繼續擴大60萬噸,到2022年底,除俄羅斯以外的歐洲產能環比2021年第二季度的高點減少120萬噸左右,最終產量環比2021年減少80萬噸左右。
從總體來看,由于歐洲電力結構依然依賴于傳統能源供應,歐洲能源、電力等價格進一步上升的風險并未消除,疊加貨幣收緊,將進一步加劇歐洲經濟的衰退,進而拖累大宗商品的需求,但大幅抬升的成本會引發冶煉端減產,進而限制有色板塊的跌幅。